首页  社科新闻

“高等教育强国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四川轻化工大学顺利召开

发布者:人文社科处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22浏览次数:10

图片

2025 年 8 月 22 日,“高等教育强国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构建” 学术研讨会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由《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主办,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 ——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团队联合承办,《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英教授,江苏大学杂志社社长徐云峰编审,宜宾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杜正聪教授,宜宾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谢艳兵,四川师范大学原校长汪明义教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首席专家、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崔延强教授,宜宾市委人才大学城局副局长曾振华,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眭依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教授,省部共建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胡建华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蒋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教授,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教授,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高等教育学专业主任、终身教授黄福涛教授等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方式,共有近100人参与线下研讨和7000余人参与线上讨论。

开幕式环节由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惠波主持。

图片
图片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英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高等教育必须以 “国之大者” 的战略站位,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的系统部署,勇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实现从 “大” 到 “强” 的转变,切实履行 “教育强国,高校敢为” 的时代之责。

图片

宜宾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谢艳兵介绍了宜宾在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产教联合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期盼与各位专家、院校和机构携手合作,加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共同以高等教育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

图片

江苏大学杂志社社长徐云峰编审代表江苏大学杂志社,介绍了《高校教育管理》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强调期刊要始终秉持严谨、创新、开放的办刊理念,致力于为广大学者搭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图片

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眭依凡教授以《熵增原理及其对大学多样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为题,借鉴物理学中的熵增原理和系统理论,强调大学在地缘政治、人工智能等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下,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需通过开放获取资源、输出能量,实现高质量、多样化、可持续发展。

图片

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李立国教授以《如何理解教育综合改革“综合”:高等教育发展机制论》为题,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视角出发,指出当前教育体系存在基础教育的“分数至上”与高等教育的“学术泡沫”并存、学科结构与产业需求明显错配等问题。他强调,教育综合改革需打破各教育阶段壁垒,通过建立“教育-产业”动态反馈机制、优化学科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等系统性举措,推动构建贯通多元阶段、响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图片

四川轻化工大学曾英教授以《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建构及成效》为题,系统阐述了省属地方高校在资源约束、服务能力不足和治理机制滞后等多重困境下,通过坚持“校地融合、研学结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国际融合”五大路径,构建“五大学科群”实现差异化发展,并深入推进治理改革与资源整合。经过十年探索,四川轻化工大学在办学空间、科研平台、对口支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同类高校实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提供了系统实践范式。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以《拔尖创新人才:大模型的理解及其局限》为题,通过对比智谱与GPT等中西方大模型生成文本,尝试分析民间对“创新人才”的认知差异。研究发现,生成内容高度政策化与官方化,并未真实反映民间思维:中方强调“国家战略”“家国情怀”,西方突出“个人兴趣”“领导力”,均强化了文化刻板印象,却未能体现深层文化逻辑与实践认知。研究揭示了大模型受语料质量和文化预设的局限,难以构建真正自主的知识体系,呼吁未来研究应回归日常实践与深层文化语境。

图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教授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省思》为题,从全球人才竞争与教育国际化演变背景出发,指出当前国际教育合作受地缘政治和经济动能影响日深,呈现保守化趋势。他强调,中国虽已成为国际教育重要流动版图的一部分,但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文明互鉴,构建以人文素养和跨文化能力为核心的“双向互鉴”培养模式,并通过搭建深度合作平台,真正提升拔尖人才的全球治理与领导能力。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教授以《高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路径》为题,强调高校应系统协同教育链、科技链与人才链建设,以产业需求和数字人才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推动学科转型,并通过强化科研前沿选题、促进成果转化、推进学科交叉与科教融合,系统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尤其要加强青年人才引进与培育,从而全面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片

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崔延强教授以《论大科学时代的教育学科重建问题》为题,指出在大科学时代协同性、开放性和系统性背景下,教育学科应突破传统思辨局限,增强实证性与统摄性,积极融入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体系,推动“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通过“国优计划”等途径优化学科结构和师资培养机制,以回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新质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图片

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以《做深坐实审核评估整顿“后半篇文章”,以整改实效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为题,系统剖析了高校在审核评估整改中存在的“落实难、效果差”等现实困境,并重点介绍了陕西省探索建立的“123612”全周期整改工作机制。该机制通过强化责任担当、全过程监管和全覆盖检查,有效推动高校实现从方案制定、过程督导到结果运用的系统性整改,为以评估整改驱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图片

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以《略论重要高等教育中心的全球影响力》为题,基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建设目标,指出重要高等教育中心须具备全球影响力,并系统分析了其核心构成要素。他强调,真正的全球影响力不仅源于历史地位,更依托引领性的理念、先进的制度与有力的社会支持三者协同,共同塑造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全球引领力。

图片

日本广岛大学黄福涛教授以《迈向教育强国:中国高校如何重塑体系与使命?》为题,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美国多元化、高影响力实践驱动的高教体系及日本结构性改革与区域平衡政策,指出中国高校应在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生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增强体系内部弹性、加快制度创新、提升全球合作能力,从而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图片

四川师范大学原校长汪明义教授以《学术融通:教育专博五位一体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题,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违背教育规律、青少年发展规律及知识传播规律的现实问题,指出教育专业博士培养面临要素碎片化、学术与实践二元对立以及因材施教缺位三大瓶颈,提出以博耶学术分类理论为指导,构建并实践了以“学术融通”为核心、含盖目标、理念、制度、模式及评价“五位一体”培养体系,旨在通过弹性分层和分类培养机制,系统培养“学术型的教育实践改造者”。

图片

宜宾学院院长杜正聪教授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为题,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区域发展的战略路径,针对当前存在的办学定力不足、育人实践薄弱、人才供需错配、科技服务短板及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以宜宾学院为例,系统介绍了贯彻“平实之心”办学理念、构建“五育贯通+校企共生”育人体系、推进“以产定研-以研助产-研产互兴”科教融汇闭环等实践,为同类院校实现高质量特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三个分论坛,分别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多元培养视角、高校内部治理与师资建设的创新实践、聚焦科技与国际化的大学内涵式发展路径三个方向,全面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突破路径,为参会者提供了更细分、更深入的交流平台。

四川轻化工大学黄英杰教授作闭幕总结,对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与交流价值进行梳理,强调会议紧扣 “教育强国” 战略需求,融合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借鉴与路径参考。